成都民族帳篷——蒙古包介紹:
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,適于牧業(yè)生產(chǎn)和游牧生活。
蒙古包包內寬敞舒適,是用特制的木架做“哈那”(蒙古包的圍欄支撐),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,之后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捆綁而成,其頂部用“烏耐”作支架并蓋有“布樂斯”,以呈天幕狀。其圓形尖頂開有天窗“陶腦”,上面蓋著四方塊的羊毛氈 “烏日何”,可通風、采光,既便于搭建,又便于拆卸移動,適于輪牧走場居住。
成都蒙古包結構:
蒙古包主要由架木、苫氈、繩帶三大部分組成。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磚瓦,原料非木即毛。
架木: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、烏尼、哈那、門檻。
套瑙:蒙古包的套瑙分聯(lián)結式和插椽式兩種。要求木質要好,一般用檀木或榆木制作。兩種套瑙的區(qū)別在于:聯(lián)結式套瑙的橫木是分開的,插椽式套瑙不分。聯(lián)結式套瑙有三個圈,外面的圈上有許多伸出的小木條,用來連接烏尼。這種套瑙和烏尼是連在一起的。因為能一分為二,駱駝運起來十分方便。
烏尼:烏尼通譯為椽子,是蒙古包的肩,上聯(lián)套瑙,下接哈那。其長短大小粗細要整齊劃一,木質要求一樣,長短由套瑙來決定,其數(shù)量,也要隨套瑙改變。這樣蒙古包才能肩齊,能圓。烏尼為細長的木棍,橢圓或圓形。上端要插入或聯(lián)結套瑙,頭一定要光滑稍彎曲,否則造出的氈包容易偏斜傾倒。下端有繩扣,以便于哈那頭套在一起。粗細以哈那決定,一般卡在哈那頭的丫性叉子中,上端正好平齊為準。烏尼一般由松木或紅柳木制作的。
哈那:哈那承套瑙、烏尼,定氈包大小,最少有四個,數(shù)量多少由套瑙大小決定。哈那有三個神奇的特性:
其一,是它的伸縮性。高低大小可以相對調節(jié),不像套瑙、烏尼那樣尺寸固定。一般習慣上說多少個頭、多少個皮釘?shù)墓?,不說幾尺幾寸。皮釘一般有十個皮釘,十一個皮釘?shù)鹊龋ㄖ敢粋€哈那)。皮釘越多,哈那豎起來越高,往長拉的可能性越?。黄め斣缴?,哈那豎起來越低,往長拉的可能性越大。頭一般有十四、十五、十六個不等。增加一個頭,網(wǎng)眼就要增加,同時哈那的寬度就要加大。這一特點,給擴大或縮小蒙古包提供了可能性。作哈那的時候,是把長短粗細相同的柳棍,以等距離互相交叉排列起來,形成許多平行四邊形的小網(wǎng)眼,在交叉點用皮釘(以駝皮最好)釘住。這樣蒙古包可大可小、可高可矮。蒙古包要高建的話,哈那的網(wǎng)眼就窄,包的直徑就??;要矮建的話,哈那的網(wǎng)眼就寬,包的直徑就大。雨季要搭得高一些,風季要搭得低一些。蒙古人四季游牧,不用為選蒙古包的地基犯愁,這樣的房子是無論如何不能比擬的。由于哈那這一特性,決定了它裝卸、運載、搭蓋都很方便。
其二,是巨大的支撐力。哈那交叉出來的丫形支口,在上面承接烏尼的叫頭,在下面接觸地面的叫腿,兩旁與別的哈那綁口叫口。哈那頭均勻地承受了烏尼傳來的重力以后,通過每一個網(wǎng)眼分散和均攤下來,傳到哈那腿上。這就是為什么指頭粗的柳棍,能承受二三千斤壓力的奧妙所在了。
其三,是外形美觀。哈那的木頭用紅柳,輕而不折,打眼不裂,受潮不走形,粗細一樣,高矮相等,網(wǎng)眼大小一致。這樣做成的氈包不僅符合力學要求,外形也勻稱美觀。
哈那的彎度要特別注意掌握。一般都有專門的工具,頭要向里彎,面要向外凸出,腿要向里撇,上半不比下半部要挺拔正直一些。這樣才能穩(wěn)定烏尼,使包形渾圓,便于用三道圍繩箍住。
氈門:哈那立起來以后,把網(wǎng)眼大小調節(jié)好,哈那的高度就是門框的高度。門由框定。因此蒙古包的門不能太高,人得彎著腰進。氈門要吊在外面。
支柱:蒙古包上了八個哈那要頂支柱。蒙古包太大了,重量增加,大風天會使套瑙的一部分彎曲。連接式套瑙多遇這種情況。八---十個哈納的蒙古包要用四根柱子。蒙古包里,都有一個圈圍火撐的木頭框,在其四角打洞,用來插放柱腳。柱子的另一頭,支在套瑙上加綁的木頭上。柱子有圓、方、六面體、八面體等。柱子上的花紋有龍、鳳、水、云多種圖案。王爺一般才能用龍紋。
裁制:由頂氈、頂棚、圍氈、外罩、氈門、氈門頭、氈墻根、氈幕等組成。
頂氈:頂氈是蒙古包的頂飾,素來被看重。頂氈是正方形的,四角都要綴帶子,它有調節(jié)空氣新舊、包中冷暖、光線強弱的作用。頂氈的大小,以正方形對角線的長度決定。裁剪時,以套瑙橫木的中間為起點,向兩邊一乍一乍地來量,四邊要用駝梢毛捻的線繚住,四邊和四角納出各種花紋,或是用馬鬃馬尾繩兩根并住縫在四條邊上,四個角上釘上帶子。
頂棚:頂棚是蒙古包頂上苫蓋烏尼的部分。每半個像個扇形,一般由三到四層氈子組成。里層叫其布格或其日布格。以套瑙的正中心到哈那頭(半個橫木加烏尼)的距離為半徑,畫出來的氈片為頂棚的襟,以半個橫木畫出來的部分為頂棚的領,把中間相當于套瑙了么大的一個圓挖去,頂棚就剪出來了。剪領的時候,忌諱把烏尼頭露出來。苫氈的制作講究看吉日。裁剪的時候,都分前后兩片,銜接的地方不是正好對齊的,必須錯開來剪。這樣才能防止雨水、風、塵土灌進去。里層苫氈子在哈那和烏尼腳相交的地方必須要包起來,這樣外面的氈子就不會那么吃緊,同時也使蒙古包的外觀保持不變。
頂棚裁好后,外面一層周邊要鑲邊和壓邊。襟要鑲四指寬、領要鑲三指寬。兩片相接的直線部分也要鑲邊。這樣做,可以把氈邊固定結實,同時看起來也比較美觀。
圍氈:圍繞哈那的那部分氈子叫圍氈。一般的蒙古包有四個圍氈。里外三層,里層的圍氈叫哈那布其,圍氈呈長方形。
裁縫圍氈的時候,比哈納要高出一乍。圍氈的領部要留抽口,穿帶子。圍氈的兩腿上也有繩子。圍氈外邊露出來的部分要鑲邊和壓條。東北圍氈和東橫木相接的地方用壓條。有壓條的圍氈要壓在沒壓條的圍氈上面。圍氈的襟沒壓條,也不鑲邊。
外罩:外罩用蒙古語叫胡勒圖日格,是頂棚上披苫的部分,它是蒙古包的裝飾品,也是等級的象征。
裁縫胡勒圖日格的時候 ,其領正好和套瑙的外圈一般大。胡勒圖日格的腿有四個,和烏尼的腿平齊。外罩的襟多綴帶子。它的領和襟都要鑲邊。有云紋、蓮花、吉祥圖案,刺繡的非常美麗。胡勒圖日格的起源很早,從前一般的人家都有,后來才變成貴族喇嘛的專利。
門,原指氈門,用三、四層氈子納成。長寬用門框的外面來計量。四邊納雙邊,有各種花紋。普通門多白色,藍邊,也有紅邊。上邊吊在門頭上。門頭和頂棚之間的空隙要用一條氈子堵住,有三個舌(凸出的三個氈條),也要鑲邊和納花紋。
帶子:蒙古包的帶子、圍繩、壓繩、捆繩、墜繩的作用是:保持蒙古包的形狀,防止哈那向外炸開,使頂棚、圍氈不致下滑,在風中掀起來。(可以保證其中的人的安全性)總之,對保持蒙古包的穩(wěn)固堅定和延長壽命都有很大的關系。
圍繩:圍繩是圍捆哈那的繩子,用馬鬃馬尾制成。分內圍繩和外圍繩。把馬鬃馬尾搓成六細股,三股左三股右搓成繩子,再用二、四、六根并排起來縫成扁的。這種圍繩的好處是能吃上勁,不伸縮。內圍繩是蒙古包立架時,在赤裸的哈那外面中部捆圍的一根毛繩。哈那的壓力很大,內圍繩的質量一定要特別結實。內圍繩一旦斷裂或沒有捆緊,哈那就會向外撐出來,套瑙下陷,蒙古包就有倒塌的危險。外圍繩捆在圍氈外面,分上、中、下三根。圍繩的顏色有的搭配得很好,搓出來是花的。外圍繩不僅能防止哈那鼓出來,還能防止圍氈下滑。
壓繩:壓繩也叫帶子,分內壓繩和外壓繩。立架木的時候,把赤裸的烏尼橫捆一圈的繩子叫壓繩。內壓繩蒙古包內有四或六根,也用馬鬃馬尾搓成,較細。這些壓繩和烏尼壓繩一樣粗細,防止套瑙下陷或上翹,是蒙古包頂保持原來的形狀。
外壓繩分為普通八條壓繩、網(wǎng)絡帶子和外罩帶子三種。普通壓繩比內壓繩要粗,外壓繩用在苫氈的外面。前面四根,后面四根。網(wǎng)絡帶子和普通壓繩不同,套在頂棚上,從包四周流蘇一樣垂下來。尤其是頂棚襟邊的制作更為精致,垂下來縫壓在圍氈上。外罩帶子是有外罩的蒙古包才有的。有外罩的氈包不用其它外壓繩,外罩本身就起了包頂壓繩的作用。外罩與其說是苫氈,不如說成是壓繩更準確。外罩腳上、領上釘?shù)膸ё?,將頂棚的襟捆壓得更妥貼,大風吹不起來。
捆繩墜繩:捆繩是把相鄰兩片哈納的口綁在一起,使其變成一個整體的細繩,用駱駝膝蓋上的毛和馬鬃馬尾搓成。墜繩是套瑙最高點拉下的繩子。蒙古人對這根帶子分外看重,用公駝和公馬的膝毛或鬃尾搓成。大風起時把墜繩拉緊,可以防止大風灌進來把氈房吹走。
哈雅布琪:哈雅布琪,是圍繞圍氈轉一圈將其底部壓緊進行封閉的部分。春、夏、秋三季主要由芨芨草(枯枝)、小蘆葦、木頭,冬天用氈子做成的。暖季的哈雅布琪是卷成一個圓棒形的,無風天折起來放好,有風時圍上。冬天用的哈雅布琪是用幾層氈子摞起來做的,上面納有花紋。
木桿:蒙古包后面總是立著一根光禿禿的木頭桿子,人們十分敬重它,平常不準外人走近。 據(jù)說,漢朝的蘇武出使匈奴,被匈奴王流放在北海邊。他剛到不久,降將李陵便奉命來勸蘇武投降。被蘇武痛罵一頓,還要舉節(jié)棒打他,嚇得他慌忙逃走。從此,匈奴王不給蘇武飯吃,蘇武便自己開荒種糧食。不論是放羊打草、種地做活,還是行居坐臥,出使的節(jié)棒一時也不離蘇武的身邊,日久天長,節(jié)棒上的飄帶和旄球都磨掉了,他還是帶在身邊。當?shù)啬撩褚娏?,都非常敬佩他。蘇武被漢朝迎接回國后,當?shù)厝嗣駪涯钏愣荚诿晒虐筮?,立了一根光溜溜的木桿,作為蘇武當年時時留在身邊的節(jié)棒的象征。
成都康鑫戶外用品有限公司歡迎您撥打電話13540207140向我們咨詢成都篷布的信息,我司是一家成都篷布生產(chǎn),成都篷布銷售,成都篷布批發(fā)的公司,若您有相關需要,請記得聯(lián)系我們.